中国作为“世界园林之母”,拥有丰富的花卉资源与文化底蕴,但国花的空缺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。牡丹与梅花作为最具竞争力的候选,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。这场跨越百年的“国花之争”,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,也是对当代民意与国家形象的深刻思考。
一、历史选择:从帝王象征到民族精神的演变
1. 牡丹的“国色天香”与盛世象征
牡丹的国花地位可追溯至唐代。因其花朵硕大、色彩艳丽,被文人墨客誉为“国色天香”,成为盛唐气象的象征。明清时期,牡丹更被民间冠以“国花”称号,北京极乐寺的“国花堂”即为其文化地位的见证。晚清时期,慈禧虽未正式下旨,但牡丹因皇室偏爱被默认为国花。
2. 梅花的“傲雪凌霜”与精神图腾
梅花的文化意象形成于宋代。文人通过“岁寒三友”等意象,赋予其坚贞不屈的人格象征。民国时期,国民正式将梅花定为国花,强调其“自强不息”的民族品格。抗战时期,梅花更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符号。
3. 历史争议的根源
牡丹与梅花的竞争本质上是两种文化价值观的碰撞:牡丹象征物质繁荣与大国气象,梅花代表精神坚韧与逆境奋起。这种分歧在近代因政治格局的变迁被放大,例如台湾地区沿用梅花作为象征,而大陆在国花选择上更倾向于包容性方案。
二、民意调查:公众偏好与地域差异
1. 近三十年民调数据对比
1994年:原农业部发起国花评选,牡丹以58.06%的支持率领先,但“一国四花”(牡丹、梅花、菊花、荷花)方案获35.48%的支持。
2019年:中国花卉协会网络投票中,牡丹以79.71%的绝对优势胜出,梅花仅占12.30%。
2024年:国家林草局称“民意分歧仍大”,暂未达成共识。
2. 地域偏好与文化认同

北方地区:倾向于牡丹,认为其代表“泱泱大国气象”。
南方地区:更支持梅花,尤其是长江流域城市,如南京、武汉等。
青年群体:部分网友提出非传统选项,如“韭菜”的恶搞投票,反映对国花政治化倾向的调侃。
三、争议核心:单一国花还是多元方案?
1. 支持“一国一花”的理由
牡丹派:历史积淀深厚,符合国际对“中国印象”的认知;经济价值高(药用、观赏、精油等)。
梅花派:象征民族精神,与近代抗争史紧密关联;适应性强,分布广泛。
2. “双国花”方案的折中呼声
以陈俊愉、王文采院士为代表的专家主张“牡丹与梅花并尊”:
文化互补:牡丹象征物质文明,梅花代表精神文明。
地理平衡:牡丹原产黄河流域,梅花盛于长江流域。
历史延续:二者均有被官方或民间认可为国花的经历。
3. 反对声音与挑战
唯一性缺失:部分学者认为国花应具唯一性,双国花可能削弱象征意义。
实施难度:需协调南北民意,设计统一的标志与宣传方案。
四、未来方向:兼顾传统与创新的实用建议
1. 分阶段推进国花评选
短期:加强文化宣传,如举办“牡丹-梅花文化节”,普及两花的历史价值。
中期:开展区域性试点,例如在北方城市推广牡丹主题公园,在南方增设梅花景观带。
长期:通过立法程序明确国花地位,参考日本“双国花”模式,制定配套文化政策。
2. 构建多元文化符号体系
国花+市花:保留地方市花特色,如洛阳牡丹、南京梅花,形成“国-市”两级花卉文化网络。
数字文化推广: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牡丹与梅花的艺术创作(如国画、诗词),吸引年轻群体关注。
3. 规避政治敏感议题
弱化历史标签:强调牡丹与梅花的文化共性(如生命力、美学价值),而非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关联。
促进两岸共鸣:挖掘两花在中华文化中的共同根基,如梅花在台湾的民间认同与牡丹的大陆历史渊源。
牡丹与梅花的国花之争,本质是中华文化多元性与统一性的缩影。无论是“一国一花”还是“双国花”,最终目标应是通过国花这一符号,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自信。在传统与现代、地域与国家的平衡中,中国国花的确定不仅是一场文化选择,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重塑与传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