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VTE是什么?
静脉血栓栓塞症(VTE)是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栓性疾病,主要包括两种类型:
1. 深静脉血栓形成(DVT):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,表现为患肢肿胀、疼痛。
2. 肺栓塞(PTE):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,可能导致突发呼吸困难、胸痛甚至猝死。
VTE被称为“沉默的杀手”,因其早期症状隐匿,但一旦急性发作可能致命。数据显示,全球每年因VTE导致的死亡病例超过100万,而在中国,2021年VTE新发病例已超过20万。
二、VTE的高危人群与危险因素
1. 高危人群
术后患者:尤其是骨科、肿瘤科、产科等大手术后患者。
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者:如重症监护患者、瘫痪患者。
慢性疾病患者:如癌症、心衰、糖尿病、肥胖等。
特殊生理状态人群:孕妇、产后女性、长期服用避孕药者。
2. 危险因素
VTE的发生与三大病理机制相关:
血流淤滞(如久坐、长期卧床)。
血液高凝状态(如手术创伤、感染、遗传性凝血异常)。
血管壁损伤(如静脉穿刺、外伤)。
三、VTE的危害:从局部到全身
1. 急性致命风险
致死性肺栓塞:占急性肺栓塞病例的10%-30%,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死亡。
器官功能障碍:如肺动脉高压、右心衰竭。
2. 慢性并发症
血栓后综合征(PTS):表现为下肢慢性肿胀、溃疡,影响生活质量。
复发性血栓:未经规范治疗的患者,5年内复发风险高达30%。
3. 社会经济负担
VTE导致住院时间延长、医疗费用增加。研究表明,中国VTE防治体系建设不足的医院,患者死亡率显著更高。
四、VTE防治策略:预防与治疗并重
1. 预防:分级管理,因人施策
基础预防(所有住院患者适用)
多饮水(每日1500-2500ml),促进血液循环。
早期活动:踝泵运动(见图1)、直腿抬高训练,每日3-4次。
避免下肢静脉穿刺,尤其是长期输液患者。
机械预防(中高危人群)
弹力袜:压力15-21mmHg,穿戴时间不超过12小时/天。
间歇性气压装置:每日使用≥18小时,促进静脉回流。
药物预防(高危人群)
抗凝药物:如低分子肝素、利伐沙班,需根据出血风险调整剂量。
注意:抗血小板药(如阿司匹林)不推荐单独用于VTE预防。
2. 治疗:快速反应,多学科协作
抗凝治疗:一线方案包括肝素、新型口服抗凝药(NOACs),需监测出血风险。
溶栓治疗: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或严重下肢血栓,但出血风险较高。
绿色通道建设:医院需建立VTE快速诊疗流程,缩短确诊时间。
五、实用建议:不同人群的防治要点
1. 住院患者
入院24小时内完成VTE风险评估(如Caprini评分)。
术后患者:结合药物与机械预防,术后6-24小时内启动抗凝治疗。
2. 普通人群
避免久坐久站:每小时活动5分钟,促进下肢血流。
长途旅行者:穿弹力袜,多饮水,定期做踝泵运动。
3. 孕妇与产后女性

高危孕妇(如肥胖、有VTE病史)需在孕期和产后6周内接受低分子肝素预防。
4. 癌症患者
化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,必要时长期抗凝。
六、健康生活方式:降低VTE风险的长期策略
1. 控制体重:BMI≥30者VTE风险增加2倍。
2. 限酒:和酒精会损伤血管内皮。
3. 均衡饮食:减少高脂高盐食物,增加膳食纤维。
4. 规律运动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。
七、VTE防治体系建设:政策与个体化管理的结合
中国近年通过“全国VTE防治能力建设项目”显著提升了防治水平,但地区差异仍存在。优化措施包括:
医院层面: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,定期培训医护人员。
政策层面:推广VTE风险评估工具,将防治纳入医疗质量考核。
VTE的防治需要个人、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努力。通过早期识别高危人群、规范预防措施、普及健康知识,可大幅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。若出现下肢肿胀、不明原因胸痛等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时机。
参考文献:本文内容综合自中华医学会VTE防治指南、欧洲围手术期VTE指南及最新流行病学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