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风湿性关节炎(RA)是一种以关节炎症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,规范用药是控制病情、延缓关节损伤的核心。本文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,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和实用建议。
一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分类及作用
根据国际指南和国内诊疗规范,RA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以下6类,需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选择组合方案:
1. 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
作用:快速缓解疼痛和炎症,但无法阻止关节破坏。
常用药物:
双氯芬酸钠
塞来昔布(选择性COX-2抑制剂,胃肠道副作用较小)
美洛昔康
注意事项:
遵循“低剂量、短疗程”原则,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胃黏膜损伤或心血管风险。
避免同时联用两种NSAIDs,可能增加副作用。
2. 传统抗风湿药(csDMARDs)
作用:延缓疾病进展,保护关节结构,需长期使用。
核心药物:
甲氨蝶呤:RA治疗的“基石”,每周一次口服或注射,需联合叶酸减少副作用(如口腔溃疡)。
来氟米特:适用于甲氨蝶呤不耐受者,需监测肝功能。
羟氯喹:适合轻症患者,安全性较高。
科学用药建议:
确诊后应尽早开始csDMARDs治疗,3个月内若效果不佳需调整方案。
定期复查血常规、肝肾功能(每1~3个月)。
3. 糖皮质激素(GCs)
作用:快速控制急性炎症,作为“桥接治疗”辅助其他药物起效。
推荐用法:
短期小剂量使用(如泼尼松≤10mg/天),6个月内逐步停用。
避免长期依赖,否则可能引发骨质疏松、血糖升高等问题。
4. 生物制剂(bDMARDs)
作用:靶向抑制关键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,适用于中重度或传统药物无效者。
常见类型:
TNF-α抑制剂(依那西普、阿达木单抗)
IL-6受体拮抗剂(托珠单抗)
B细胞抑制剂(利妥昔单抗)
优势与风险:
起效快(2~4周),但价格较高,需排除活动性感染(如结核)后使用。
5. 靶向合成药物(tsDMARDs)
作用: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通路(如JAK激酶)阻断炎症反应。
代表药物:托法替布、巴瑞替尼
适用人群:传统药物和生物制剂疗效不足者,需注意心血管和血栓风险。
6. 中药及植物药

辅助选择:
雷公藤多苷:具免疫调节作用,但可能影响生殖功能。
白芍总苷:安全性较高,可缓解关节肿痛。
注意: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与偏方混用。
二、科学用药的四大原则
1. 早期干预,达标治疗
确诊后3~6个月是黄金治疗期,尽早使用csDMARDs可显著降低致残率。
治疗目标:临床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(通过DAS28或SDAI评估)。
2. 个体化联合用药
轻症:单用甲氨蝶呤或联合羟氯喹。
中重度:csDMARDs+生物制剂/靶向药物。
3. 定期监测与调整
每1~3个月评估疗效,若未达标需升级治疗。
生物制剂使用期间需定期筛查感染指标。
4. 阶梯治疗,避免过度依赖
急性期:激素桥接+NSAIDs缓解症状。
稳定期:逐步减停激素,以csDMARDs维持。
三、患者实用建议
1. 用药管理
记录用药反应:如疼痛程度、肿胀关节数,复诊时提供详细数据。
勿自行停药或换药:即使症状缓解,随意停药可能导致复发。
2. 生活方式调整
关节保护:避免提重物、长时间打字,使用辅助工具(如带把手餐具)。
适度运动:选择游泳、太极等低冲击运动,缓解晨僵。
3. 心理与营养支持
约1/3患者伴焦虑抑郁,可寻求心理咨询或加入病友群。
补充钙和维生素D,预防骨质疏松(尤其长期用激素者)。
四、常见误区与警示
1. 迷信偏方:部分偏方含激素或重金属,短期缓解症状但加重长期损伤。
2. 恐惧药物副作用:甲氨蝶呤等药物在规范监测下安全性良好,切勿因担忧延误治疗。
3. 忽视共病管理:RA患者需定期筛查心血管疾病、肺纤维化等并发症。
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需兼顾短期症状控制与长期关节保护,患者应与风湿科医生密切配合,制定个性化方案。通过规范用药、定期监测和生活方式优化,多数患者可实现病情稳定,重返正常生活。
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