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癌的治疗,正经历从传统手术向精准微创的革新。肝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高效、低创的技术,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核心手段。本文将从技术原理、临床应用及患者管理等多维度解析这一疗法,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导。
一、肝介入治疗的定义与核心原理
定义:肝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(如DSA、CT、超声)引导下,通过穿刺血管或直接进入肝脏病灶,进行局部药物灌注、血管栓塞或物理消融的微创技术。其核心在于“精准打击”,最大限度保护正常肝组织。
技术原理:
1. 肿瘤血供差异:正常肝组织70%以上血供来自门静脉,而肝癌90%以上依赖肝动脉供血。介入治疗通过阻断肝动脉血供,直接“饿死”肿瘤。
2. 药物靶向释放:化疗药物经导管直接注入肿瘤血管,局部浓度比静脉给药高数十倍,减少全身毒性。
3. 物理消融灭活:射频、微波等技术通过高温或低温破坏肿瘤细胞结构,实现原位灭活。
二、肝介入治疗的主要技术分类
(一)血管介入技术
1.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(TACE)
原理:将化疗药物与碘油混合注入肿瘤供血动脉,同时用栓塞剂(如明胶海绵、微球)阻断血流,实现“毒杀+饿死”双重效果。
优势:适用于中晚期肝癌,可重复治疗,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后获得手术机会。
2.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(TAE)
单纯栓塞肿瘤血管,适用于无法耐受化疗或需快速止血的患者。
3. 钇90微球放射栓塞
创新点:含放射性同位素钇90的微球直接注入肿瘤血管,释放β射线精准杀灭癌细胞,保护周围正常组织。
(二)非血管介入技术
1. 热消融技术
射频消融(RFA):电极针穿刺肿瘤,高频电流产热(60~100℃)使细胞凝固性坏死。
微波消融(MWA):加热速率更快,适合较大肿瘤(≤5cm),单次治疗范围更广。
2. 冷冻消融(Cryoablation)
液氮超低温(-40℃以下)破坏肿瘤细胞膜,减少对周围神经、血管的损伤。
3. 不可逆电穿孔(IRE)
高压脉冲在肿瘤细胞膜形成不可逆孔隙,适用于靠近重要器官的病灶。
三、肝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场景

(一)适应症与适用人群
1. 中晚期肝癌:无法手术切除、多发病灶或合并肝硬化者。
2. 术后复发或转移:控制局部病灶,延长生存期。
3. 转化治疗:缩小肿瘤后为手术或肝移植创造机会。
4. 特殊病例:儿童肝癌、高龄或体质虚弱患者。
禁忌症:肝功能Child-Pugh C级、门静脉主干癌栓、全身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碍。
(二)疗效评估与疗程管理
疗效指标:通过CT/MRI评估肿瘤坏死率,甲胎蛋白(AFP)水平变化是关键生化指标。
治疗周期:通常每4~6周重复一次,具体取决于肿瘤负荷及残留活性。
耐药应对:若连续2次TACE后肿瘤进展(TACE抵抗),需联合靶向药或免疫治疗。
四、技术前沿与联合治疗趋势
1. 新型栓塞材料突破
中国科学院团队研发的酸响应性乳剂可延长药物释放时间,同时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,减少复发。
2. 联合疗法增效
介入+免疫治疗:TACE联合PD-1抑制剂(如卡瑞利珠单抗)可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(ORR达65%)。
介入+靶向药:仑伐替尼联合TACE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至10.8个月。
3. 精准剂量控制
钇90微球通过术前三维剂量计算,实现个体化放射治疗。
五、患者管理与实用建议
1. 术前准备
完善肝功能、凝血功能及影像学检查,评估心肺功能。
控制基础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,清淡饮食避免术后呕吐。
2. 术后护理
常见反应:发热(1~2周)、肝区疼痛、恶心,通常对症处理即可。
并发症预警:持续高热、黄疸加重或呕血需立即就医。
3. 长期随访
每3个月复查CT/MRI和AFP,监测复发迹象。
营养支持:高蛋白、低脂饮食,避免酒精及肝毒性药物。
4. 心理与决策支持
多学科会诊(MDT)帮助制定个性化方案,避免盲目选择。
加入患者社群,分享治疗经验,减轻心理压力。
肝介入治疗以微创、可重复、疗效确切的优势,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支柱。随着材料学、免疫学与影像技术的交叉突破,未来这一领域将更趋精准化与个体化。患者需充分信任专业团队,积极配合治疗与随访,方能最大化获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