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,其病因复杂且涉及多学科,及时识别诱因并理解病理机制对精准治疗至关重要。本文将从病因分类、核心机制、诊断要点及防治策略等角度展开解析,为患者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实用参考。
血小板减少症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。国际上通常以血小板计数<150×10⁹/L为诊断标准,而中国专家共识结合临床实践,将阈值定为<100×10⁹/L。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(持续≤3个月)和慢性(>12个月);按病因则分为:
1. 生成减少型:病变、药物抑制、营养缺乏等。
2. 破坏增加型:免疫异常(如ITP)、感染、药物诱导等。
3. 分布异常型:脾功能亢进、肝硬化等。
4. 假性减少:EDTA抗凝剂导致的检测误差。
是血小板生成的唯一场所,任何影响巨核细胞分化或成熟的因素均可导致生成减少:
实用建议:长期服用可能抑制的药物时,需定期监测血常规;化疗患者可通过TPO受体激动剂(如艾曲泊帕)促进血小板生成。
免疫异常和血栓形成是主要诱因:
病理机制:以ITP为例,CD38阳性浆细胞持续产生抗血小板抗体,同时单核巨噬系统过度吞噬血小板,形成“双路径破坏”。
约0.1%的患者因EDTA抗凝剂诱导血小板聚集,需通过枸橼酸钠抗凝血复检确认。
1. 排除假性减少。
2. 评估生成(象)与破坏(网织血小板)指标。
3. 针对性检测:抗核抗体(排除狼疮)、ADAMTS13活性(诊断TTP)等。
1. 高危人群监测:肝硬化、血液肿瘤患者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。
2. 药物管理: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、磺胺类等可能加重血小板减少的药物。
3. 生活方式调整: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,避免鼻腔抠挖。
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复杂,需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个体化诊疗。随着CD38单抗等创新疗法的应用,难治性患者的预后显著改善。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遗传因素与免疫调控的相互作用,为精准医疗提供新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