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卖腐”指通过刻意营造男性角间的暧昧互动吸引受众关注的行为,常见于影视剧、综艺节目、广告代言等领域。其核心特点包括:
典型案例包括耽改剧的“兄弟情”叙事、综艺节目的CP剪辑手法、品牌广告的双男主代言策略等。数据显示,某视频平台耽改剧用户中,18-30岁女性占比超75%,印证了其作为“她经济”延伸产物的特性。
化(Fujoshi Culture)从日本ACG亚文化演变而来,在中国经历本土化改造后形成独特生态。移动互联网打破圈层壁垒,使原本小众的审美偏好进入大众视野,而资本敏锐捕捉到其变现潜力。
年轻女性群体通过消费男男暧昧叙事,既规避传统异性恋叙事中的性别权力关系,又获得情感代偿。某研究机构调研显示,63%的女性受众认为这类内容“提供了更平等的亲密关系想象”。
平台算法优先推荐高互动内容,而CP话题自带讨论热度。某社交媒体监测显示,带有兄弟情标签的内容传播效率比普通娱乐内容高2.3倍。
资本通过三种方式将亚文化转化为消费符号:
1. 去政治化:剥离性少数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
2. 标准化:建立“美强惨”“双A对决”等固定人设模板
3. 渠道化:开发专属会员、线下见面会等变现场景
情感劳动被系统化拆解为可复制的生产环节:
支持方认为这是市场选择,反对方指出过度依赖CP营销导致内容质量滑坡。某制片人坦言:“当观众只关心主角是否发糖,剧本深度就变得无关紧要。”
| 风险行为 | 改进方案 |
|||
| 过度炒作真人CP | 限定宣传期,避免模糊剧作与现实 |
| 单一依赖CP流量 | 开发剧情向、制作向等多维营销点 |
| 忽视社会责任 | 预留部分收益用于性少数群体公益项目 |
行业需在三个方面寻求平衡:
1. 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:探索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不损害群体尊严的表达方式
2. 虚拟叙事与现实关怀的平衡:引导受众关注真实LGBT群体的权益进步
3. 短期流量与长期IP的平衡:避免将CP营销作为唯一内容竞争力
某娱乐研究机构预测,随着受众审美进化与监管政策完善,2025年后卖腐营销将向“去油腻化”“去工具化”方向转型,真正优质的内容创作终将回归价值本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