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应性皮炎(AD)是一种慢性、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,以剧烈瘙痒和皮肤屏障受损为特征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。 本文从症状表现、发病机制到科学防治策略,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系统性指导。
一、症状特征:多年龄段表现与伴随症状
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因年龄和病程阶段而异,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、瘙痒和湿疹样皮疹,且常伴随其他过敏性疾病。
1. 年龄分期的典型表现
婴儿期(出生~2岁):面部、头皮出现红斑、渗出性丘疹,常因抓挠导致糜烂结痂。
儿童期(2~12岁):肘窝、腘窝等部位皮肤增厚、苔藓化,伴鱼鳞病样改变。
青少年与成人期:四肢屈侧、颈部慢性皮炎,部分患者出现痒疹样皮损。
老年期:皮疹泛发甚至累及全身,可能发展为红皮病。
2. 伴随特征与并发症
皮肤外表现:约30%患者合并哮喘或过敏性鼻炎;35%中重度患者存在焦虑或抑郁。
特异性体征:掌纹粗重(掌纹症)、眶周黑晕、白色划痕等。
二、诱因溯源:遗传、免疫与环境的复杂交互

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是遗传易感性、免疫失调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1. 遗传与免疫异常
基因缺陷:聚丝蛋白(Filaggrin)基因突变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,外界过敏原更易侵入。
免疫失衡:Th2型炎症为主,IL-4、IL-13等细胞因子驱动瘙痒和炎症;亚裔患者常合并Th17/Th22通路激活,导致顽固性皮损。
2. 环境与微生物影响
环境刺激:尘螨、花粉、宠物皮屑是常见过敏原;干燥寒冷气候加重皮肤干燥。
菌群紊乱:金黄色葡萄球菌过度定植破坏皮肤屏障,肠道菌群失调(如弗氏柠檬酸杆菌增多)也与病情相关。
3. 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
不当护理:过度清洁、热水烫洗、使用碱性皂类破坏皮肤屏障。
心理压力:焦虑、睡眠不足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重瘙痒。
三、科学防治策略:阶梯化治疗与长期管理
特应性皮炎需采取“药物干预+日常护理+环境控制”的综合管理模式。
1. 药物治疗:从局部到系统的精准选择
轻度AD
外用药物:低效糖皮质激素(如氢化可的松)短期控制炎症;非激素药(他克莫司、本维莫德)适用于面部及敏感部位。
辅助治疗:口服抗组胺药(西替利嗪)缓解夜间瘙痒。
中重度AD
生物制剂:度普利尤单抗靶向抑制IL-4/IL-13,显著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和EASI评分。
小分子药物:JAK抑制剂(乌帕替尼、阿布昔替尼)快速缓解瘙痒,适用于传统治疗无效者。
新型疗法:纳米颗粒水凝胶通过清除活性氧和抑制炎症,展现出低成本和高效渗透的优势。
2. 日常护理:修复屏障与减少刺激

保湿为核心: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、甘油的润肤剂,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锁住水分。
清洁注意事项:水温32~37℃,选用无皂基清洁剂,避免搓揉皮肤。
衣物与环境: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;保持室内湿度40~60%,定期除螨。
3. 生活方式调整与预防
饮食管理:记录食物日记,避免明确过敏原(如牛奶、鸡蛋),但无需盲目忌口。
心理干预:正念训练、催眠疗法缓解焦虑,改善睡眠质量。
中医辅助:清热祛湿方剂(龙胆泻肝汤)或外治法(青黛膏)调节体质。
四、患者常见问题与实用建议
1. “激素药膏能否长期用?”
弱效激素可短期用于急性期,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;非激素药膏适合长期维持。
2. “如何判断病情加重?”
出现脓疱、发热或皮损泛发提示可能感染,需及时就医。
3. “儿童用药是否安全?”
2岁以上儿童可使用本维莫德乳膏;生物制剂(如度普利尤单抗)已获批用于6岁以上患者。
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个体化方案,患者应与医生密切配合,结合最新药物进展与科学护理,实现症状控制与长期稳定。未来,微生物干预、口服免疫耐受等新策略或将为AD管理带来更大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