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盘植入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之一,可能对母婴安全造成重大威胁,需早发现、早干预。以下从定义、症状到应对措施进行全面解析,帮助孕产妇及家属科学应对。
一、胎盘植入的定义与分型
胎盘植入是指胎盘绒毛异常侵入子宫肌层,甚至穿透子宫壁的病理状态。根据侵入深度分为三类(图1):
1. 胎盘粘连(Placenta Accreta):胎盘附着于子宫肌层但未侵入。
2. 胎盘植入(Placenta Increta):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。
3. 穿透性胎盘植入(Placenta Percreta):胎盘穿透子宫全层,可能累及膀胱、肠道等邻近器官。
胎盘植入常见于瘢痕子宫(如剖宫产史)、多次流产、子宫内膜炎等高危人群。数据显示,1次剖宫产者胎盘植入风险为24%,3次以上可达67%。
二、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与发生机制
1. 高危人群
剖宫产史(尤其子宫瘢痕处妊娠);
多次人工流产或宫腔操作史;
前置胎盘或既往胎盘植入史;
高龄(≥35岁)、多胎妊娠、辅助生殖技术受孕。
2. 发生机制
子宫内膜损伤(如剖宫产瘢痕)导致蜕膜发育不良,胎盘绒毛为获取营养异常侵入子宫肌层。若合并前置胎盘,则形成“凶险性前置胎盘”,出血风险更高。
三、胎盘植入的典型症状与识别
1. 孕期表现

无痛性出血:约30%患者在孕中晚期出现,尤其合并前置胎盘时更常见。
子宫异常:子宫张力增高、局部压痛,可能伴随宫缩异常。
超声提示异常:如胎盘后无回声区(透明带)消失、子宫肌层变薄、胎盘内“虫蚀状”腔隙。
2. 分娩期与产后表现
胎盘滞留:胎儿娩出后30分钟以上胎盘未剥离,或徒手剥离困难。
产后大出血:出血量可达5000ml以上,常规止血措施无效。
继发感染:表现为发热、恶露异味、下腹痛等。
四、胎盘植入的诊断方法
1. 产前筛查
超声检查:首选手段,通过观察胎盘位置、血流信号及子宫肌层厚度判断植入风险。
磁共振成像(MRI):用于评估植入深度及是否累及周围器官。
2. 术中诊断
剖宫产时直接观察胎盘与子宫粘连情况,必要时快速病理检查。
五、胎盘植入的应对策略
1. 预防措施
减少宫腔操作:避免非必要剖宫产、人工流产。
加强孕前管理:瘢痕子宫者需间隔2年以上再孕,孕前评估子宫恢复情况。
定期产检:高危孕妇每2~4周复查超声,孕28周后重点监测胎盘位置。
2. 孕期管理
饮食与活动:增加铁、蛋白质摄入(如动物肝脏、瘦肉),避免便秘和剧烈运动。
促胎肺成熟:孕34周前需注射地塞米松,降低早产儿并发症风险。
择期手术准备:孕34~37周终止妊娠,多学科团队(产科、科、输血科)提前制定预案。
3. 治疗方案
保守治疗:适用于出血少、无感染且希望保留子宫者,采用甲氨蝶呤促进胎盘吸收。
手术治疗:
子宫切除术:大出血或感染时首选,可挽救生命。
子宫动脉栓塞术:紧急止血,为手术争取时间。
保留子宫术式:如胎盘原位保留、子宫修补术,需严格评估风险。
六、康复与后续生育建议
术后护理:监测感染指标,补充铁剂纠正贫血,6周内避免负重。
心理支持:子宫切除可能引发焦虑、抑郁,需家属及专业心理咨询介入。
再孕指导:保守治疗者需避孕1~2年;再次妊娠需早期评估子宫瘢痕状态。
七、给孕产妇的实用建议
1.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院:胎盘植入手术需多学科协作,优先选择三甲医院。
2. 重视出血信号:孕中晚期出血无论量多少均需就医,避免延误。
3. 提前储备血液:高危孕妇可预存自体血或联系血库备血。
4. 保持乐观心态: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母婴平安,参考成功案例增强信心。
胎盘植入虽凶险,但通过科学管理、及时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。孕产妇需积极配合医生,同时关注身心康复,为未来健康生育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