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疳积是中医儿科常见病证,以形体消瘦、食欲异常、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,与脾胃功能受损密切相关。本文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观点,解析其病因、症状及防治方法,为家长提供实用指导。
疳积是中医对小儿慢性营养障碍的统称,因喂养不当、疾病影响或先天不足导致脾胃受损,气液耗伤而形成。古代将疳积列为儿科“四大要证”之一,现代医学中则与营养不良、消化不良等疾病相关。
“疳”字含义有二:一为“疳者甘也”,指饮食过度或偏好肥甘厚味;二为“疳者干也”,形容患儿因气血津液亏虚而形体干瘦。该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,轻则影响发育,重则危及生命,需早期干预。
1. 喂养不当
2. 疾病影响
长期腹泻、肠道寄生虫、反复感染等疾病,削弱脾胃功能,形成恶性循环。
3. 先天禀赋不足
早产、低体重儿或孕期母体营养不足,导致脾胃虚弱,运化乏力。
1. 形体异常:体重低于同龄15%以上,皮下脂肪减少,面黄肌瘦,毛发枯黄。
2. 消化异常:食欲不振或异食癖(如吃土、纸屑),腹胀如鼓,大便干稀不调。
3. 行为异常:烦躁哭闹或精神萎靡,睡眠不安,磨牙揉眼。
1. 疳气证(脾胃不和)
2. 疳积证(虚实夹杂)
3. 干疳证(气血两虚)
1. 挑四缝穴
2. 小儿推拿
1. 消积健脾粥
2. 独脚金瘦肉汤
3. 白萝卜粥
1. 科学喂养
2. 生活习惯
1. 孕期保健:母亲需均衡营养,避免早产或低体重儿。
2. 定期监测:身高体重增长缓慢、反复腹泻时及时就医。
3. 慎用药物:避免滥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类药物,以免损伤脾胃。
疳积的防治需家长、医生共同参与,通过合理喂养、适度调理,帮助孩子恢复脾胃功能。若出现持续消瘦、精神萎靡或水肿,务必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