疳积是什么_中医儿科病症解析与防治方法详解

adminc 医疗设备 2025-05-09 4 0

小儿疳积是中医儿科常见病证,以形体消瘦、食欲异常、发育迟缓为主要特征,与脾胃功能受损密切相关。本文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观点,解析其病因、症状及防治方法,为家长提供实用指导。

一、什么是疳积?

疳积是中医对小儿慢性营养障碍的统称,因喂养不当、疾病影响或先天不足导致脾胃受损,气液耗伤而形成。古代将疳积列为儿科“四大要证”之一,现代医学中则与营养不良、消化不良等疾病相关。

“疳”字含义有二:一为“疳者甘也”,指饮食过度或偏好肥甘厚味;二为“疳者干也”,形容患儿因气血津液亏虚而形体干瘦。该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,轻则影响发育,重则危及生命,需早期干预。

二、疳积的三大病因

1. 喂养不当

  • 过度喂养:强迫进食、过量摄入高热量食物,导致积食化热,损伤脾胃。
  • 营养不足:过早断奶、辅食添加不当或挑食偏食,使气血生化无源。
  • 2. 疾病影响

    长期腹泻、肠道寄生虫、反复感染等疾病,削弱脾胃功能,形成恶性循环。

    3. 先天禀赋不足

    早产、低体重儿或孕期母体营养不足,导致脾胃虚弱,运化乏力。

    三、疳积的典型症状与分级

    (一)核心症状

    1. 形体异常:体重低于同龄15%以上,皮下脂肪减少,面黄肌瘦,毛发枯黄。

    2. 消化异常:食欲不振或异食癖(如吃土、纸屑),腹胀如鼓,大便干稀不调。

    3. 行为异常:烦躁哭闹或精神萎靡,睡眠不安,磨牙揉眼。

    (二)病情分级

  • 轻度(疳气):体重下降15%-25%,肌肉松弛,易出汗,舌苔薄白。
  • 中度(疳积):体重下降25%-40%,腹部膨隆,毛发稀疏如穗,舌苔厚腻。
  • 重度(干疳):体重下降超40%,骨瘦如柴,精神呆滞,可伴贫血、水肿。
  • 四、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

    (一)辨证分型

    1. 疳气证(脾胃不和)

  • 表现:食欲减退,盗汗,大便稀溏,舌淡苔白。
  • 治法:健脾和胃,方用资生健脾丸。
  • 2. 疳积证(虚实夹杂)

  • 表现:腹胀硬满,烦躁易怒,舌苔黄腻。
  • 治法:消积理脾,方用肥儿丸。
  • 3. 干疳证(气血两虚)

  • 表现:极度消瘦,精神萎靡,舌淡无苔。
  • 治法:补益气血,方用八珍汤。
  • (二)兼证处理

  • 眼疳:两目干涩,夜盲,用石斛夜光丸滋阴明目。
  • 口疳:口舌生疮,用泻心导赤散清心泻火。
  • 疳肿胀:肢体浮肿,用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利水。
  • 五、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

    (一)中医特色疗法

    1. 挑四缝穴

  • 操作:用消毒针点刺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中节横纹中点,挤出黄白黏液。
  • 作用:调节脾胃功能,促进消化酶分泌,改善食欲。
  • 2. 小儿推拿

  • 捏脊:从尾椎至大椎提捏背部皮肤,每日3-5遍,调和脏腑。
  • 摩腹:顺时针按摩腹部5分钟,消食导滞。
  • (二)药膳食疗方

    疳积是什么_中医儿科病症解析与防治方法详解

    1. 消积健脾粥

  • 材料:山楂10g、山药20g、粳米50g,煮粥食用,适合积食腹胀。
  • 2. 独脚金瘦肉汤

  • 材料:独脚金6g、瘦肉50g,清肝热、消疳积。
  • 3. 白萝卜粥

  • 材料:白萝卜50g、大米30g,理气化痰,适合便秘患儿。
  • (三)家庭护理建议

    1. 科学喂养

  • 遵循“乳贵有时,食贵有节”,避免强迫进食或过度投喂零食。
  • 辅食添加从单一到多样,每餐荤素搭配,控制进餐时间在20分钟内。
  • 2. 生活习惯

  • 每日户外活动1小时,增强体质;睡前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兴奋。
  • 六、预防与注意事项

    1. 孕期保健:母亲需均衡营养,避免早产或低体重儿。

    2. 定期监测:身高体重增长缓慢、反复腹泻时及时就医。

    3. 慎用药物:避免滥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类药物,以免损伤脾胃。

    疳积的防治需家长、医生共同参与,通过合理喂养、适度调理,帮助孩子恢复脾胃功能。若出现持续消瘦、精神萎靡或水肿,务必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